尤物书屋 - 玄幻小说 - 旧日音乐家在线阅读 - 第一百八十六章 《c小调第二交响曲》,I

第一百八十六章 《c小调第二交响曲》,I

    “卡普仑先生?”

    “好像很久没见过他在公众视野里露面了。”

    “他出席到场已是勉力强撑,这样恐怕不太妥当。”wap..OrG

    在场的听众自然都认识他,只不过在站起来之前,很多人没注意到他今天有出席。

    应当说这位指挥家已经赢得了音乐界很多的尊重,虽然半路出家,但乐团迄今一系列的神级现场,都与他背后的辛勤汗水密不可分,新年音乐会上的男中音表现,也让人印象极其深刻。

    之前还有个别乐评人,指出他在正式演出中极少上台执棒,并揶揄称这与他金融出身的“玩票经历”有关,但很快就被论据翔实的反驳声音群起而攻之。

    一场交响乐演出,舞台上的表现对听众来说是全部,但对艺术家来说,超过八成的因素在排练成效上已经决定,这与“台下练琴-台上表演”的独奏逻辑是一致的。

    而听过卡普仑走台排练的人士已不在少数——与团方关系亲密的一批艺术家、乐评人、文化政要、以及“艺术冠名”合作伙伴的尊贵大客户,都对他的业务水平与钻研态度如数家珍。

    卡普仑的音乐洞察力过强,对细节缺陷过于敏感,以至于甘愿去当查漏补缺的幕后艺术家,把完美演绎的最后一击交予他人。

    他其实没什么攻击性,如果是处在欣赏者的角色,别人的缺陷他很宽容很愿交流鼓励。

    但他容忍不了自己手中出现瑕疵。

    这种人对艺术过于敬畏,甚至到了有些病态的程度。

    其实旧日交响乐团的忠实乐迷都想什么时候听他亲自执棒一场。

    但如愿之事发生在当下,很多人心情却变得复杂,以至于欢呼不起来。

    卡普仑扶着一排排座椅挪出过道,他觉得自己浑身都在疼。

    那种感觉就像被人持着长钉,对准骨头缝里不住凿击,或者用钩子刺入关节粘连处,再将筋膜与血rou一寸寸挑出。

    至少上百个部位。

    “比起金融,我对艺术的自卑或许更甚,我总是过度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能力所缺之处,然后在面对行家时,识时务地退缩到后面…...”

    “一种出于理性认知的…...自卑或自信的矛盾体?”

    “......有的时候他们局限于自己专业曲目一隅,脑子里对浩如烟海的严肃音乐作品储量未必有你丰富,对各种演绎方式的熟悉程度也未必有你信手拈来。”

    “相信你的耳朵,相信你的专业学习成果和鉴赏经历的积累......”

    “如果你的时间比别人更少,那么有些迟早要跨出的步子,你需要跨得更早。”

    不得不说走神有点严重,但在音乐尚未响起时,为了应付疼痛这利大于弊。

    听众静静地坐着,目光跟随蹒跚的身影一路移动。

    “艺术家上台时应该鼓掌”是条市井庸人都知道的常识,但就这么被所有人忘记了。

    在卡普仑快走到指挥台时,唯独唱片公司的技术人员反应了过来,按下了启动录制的开关键。

    卡普仑把总谱搁到了谱架上,打着冷颤翻开封面。

    一小会的动作,背部已经冰凉一片。

    他从指挥台的孔洞里抽出了一根十成新的,几乎没人用过的公共指挥棒。

    这个动作让乐手们条件反射般地执起了乐器,听众们开始清理最后的零星咳嗽声。

    卡普仑双腿在颤抖,但他的右臂凝重而稳定地将指挥棒举了起来。

    二三十个声部的动机、和声、对位关系和表情术语在他脑海中闪过,这些平日演练了无数遍的画面一泻千里又剖决如流,最后停留在了与作曲家本人的对答片段上。

    “这里的开场气质该如何呈现,才能让听众感受到所谓‘威慑感、审判感、史诗感’?”

    “如果说《第一交响曲》引子是‘悄无声息地降临渗透’,那在这里,你不妨试试‘从寂静中突然撕扯而出’。”

    胸膛上下起伏,卡普仑缓缓闭眼又睁开。

    手腕在空气中绕出提示拍,然后轻而果决地往下一探。

    突如其来的不安震音被弦乐组倾泻而出,从ff的力度跌落为强弱不稳的背景。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以更强的fff力度,奏出粗犷有力的c小调“诘问动机”片段。

    第一乐章,葬礼进行曲,庄严的快板。

    狂暴、不安、极具戏剧性。

    听众觉得自己的灵魂瞬间被击穿了一个口子。

    生而为何,生而如何,又有何种过往值得被铭记?

    “诘问动机”以断裂的形态做初次运动,极端静止与极端快速穿插结合,闪耀着锋锐气息的黑色光芒。

    某种预示性的画面莫名从听众眼前浮现:黑暗笼罩的寂寥墓地之中,突然辉光破晓,土壤皲裂,石碑颤动。

    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之事。

    但这个画面似乎只是倒叙的剧情,很快就随引子结束而澹褪。

    乐曲进入呈示部。

    “如果死后之景可以亲眼目睹,我希望能看到自己庄严地躺在花环和花朵之下。”

    作曲家手稿扉页上的某些话语在心中一闪而逝,他左手给出示意拍点,双黄管与英国管(中音双黄管)奏响第一主题,从全音符开始,呈艰难的长线条向上攀升,带着几分肃杀的拷问意味。

    单黄管、圆号与小提琴接连叠置进入,而低音提琴的“诘问动机”,始终在阴影之下游走扫荡,形成疾风骤雨般的复调对位。

    连接句,全乐队进入连续下行。

    两小节灰暗小调音阶,再两小节更紧张的半音阶。

    和声的色彩冲突绷至极限,天际出现了定音鼓轰隆隆的不安滚奏。

    “察!——”

    双臂上扬带出的痛感钻心剜骨,以此换得大小军鼓齐齐砸落,二三十根铜管仰天咆孝,大锣与大镲叩击出石破天惊的刺耳声响。

    卡普仑觉得自己视觉开始有点模湖了。

    这才短短一会。

    不过,算是很次要的因素。

    初次的挣扎渐渐平息,低音提琴徘回的三连音,让色彩过渡到足足相差七个调号的e大调。

    控拍谨慎而轻柔。

    小提琴奏出田园牧歌风格的第二主题,圆号以四部和声作为对位。

    温暖的四度跳进,质朴的上行音阶,悠扬婉转的迂回飘落。

    作曲家在这里一如既往地歌颂生命与大自然,如重逢当年校园时代的晨光与青春年华。

    短暂的宁静氛围后,引子的不安震音与“诘问动机”再次出现。

    每一位逝者在入葬前,都该受到这种庄严的诘问,也必须作出回答。

    毫无疑问包括自己。

    他挥舞节拍,第一“拷问主题”加速呈示,乐队在强拍给予坚定的支撑,引出铜管组充满希望的、如号角般的第三“抗争主题”,小提琴奏响强硬的附点下行音群作为对答。

    这些动机很快衍变为庞大的呈示部主题群,以圣咏风格的程式交融作结。

    汗水从额头低落,他的身体带动手势微微起伏,低音提琴的沉重步伐逐渐变弱。

    展开部从小提琴开始,c大调的抒情乐段,以第二田园牧歌主题作展开。

    长笛与单黄管承接了安宁的思绪,调性下移至b大调,它们勾勒着暖色调的暮光,但升re音的突然还原,将听众拖入了寂寥的b小调黑夜。

    在弦乐组暗澹而沉寂的反复音群中,卡普仑引出了极为特殊的一组木管合奏。

    尽管不是第一次,但他仍然惊讶于作曲家直击心灵的配器洞察力,低音单黄管和中音双黄管的组合,让流淌而出的旋律似在黑夜中孤独地穿行。

    在这寂寥的脉搏与呼吸中,他忍不住在反复地想。

    他在反复地想,葬礼所构成的要素,真是人类最本质的悲哀基调。

    他在反复地想,那些恶作剧的人生本来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,却惹得生者也不断听见它,听出无数匆忙又不值一提的踪迹。

    弦乐再度出现不安的附点下行,号角之声满山遍野吹响,直至引子“诘问动机”呼啸而来,他全身绷紧地挥手斩落——

    大鼓、锣与镲的两声暴力叩击,和定音鼓的下行八度落槌,狠狠地将午夜的凄迷游思砸得稀巴烂。

    气氛过于不详且突兀,听众们被吓得心神俱裂。

    弦乐组战栗着以半音阶下行,化为棱角分明的附点节奏音群,长号与大号吹响曾用作穿行黑夜的旋律,长笛、双黄管与单黄管穿插其间,呈现出游移不定的三连音碎片。

    当音乐发展到接近混乱的失控时,圆号开启了“末日经”的庄严动机。

    这条来自格列高利时代的继叙咏素材,是一颗至关重要的种子,此时虽然昙花一现地消失在风雨飘摇中,但它将在末乐章中开花结果,承接庄严的“复活众赞歌”。

    不过听众至少发现,一般葬礼进行曲悲愁的基调,在这位指挥家先生手下已被全然摒弃,只剩划破黑色天穹的利刃与闪电,让世间万物在白昼下纤毫毕现。

    再现部的主题群,比呈示部展现出了更为精妙的对位关系,卡普仑觉得自己在总结着什么东西,阶段性地总结,他认为那张“镜面”应该被擦拭得还算洁净无瑕,应该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,观察到逝者的整个一生从其间反映出来。

    关于死亡的命题伸手可触,宛如登临绝顶般浊气尽散、荡然无遗。

    他想和朝夕相处的乐手们交流一下眼神,但发现视野里似乎弥漫着油雾,全然看不清大家的五官。

    如之前所想,这对于指挥家不算最重要的因素,疼痛和虚弱反倒更加碍事。

    但毕竟意味着,已经有一部分身体已经开始死亡。

    好在耳朵没先死。

    于是他又突然想到了唱片这种东西。

    其实录音并不是可以无限回放的,每一首作品,人一生中能听的次数存在一个限值,听一次,就少一次。

    他觉得如果时间再多点,至少还有一批喜欢的作品,能再好好多听一遍。

    探讨关于死亡的哲学是一回事,想不想继续活着是另一回事。

    但如果别无选择,给别人多留一套唱片,感觉也倒不错。

    也许后几个乐章,自己还能录得更好一点。

    再现部尾声,在竖琴与低音提琴不安的葬礼步伐中,长笛和双黄管的c大调和弦突兀刺入,又在持续声中降低了mi音。

    生硬的大小调强制拼凑,带上了一丝不详的警戒意味。

    作曲家的故意为之。

    在圆号突如其来的减七和弦下,全体乐队下行奏出疾风骤雨的半音阶句,第一乐章结束在了两声微弱的拨弦之后。

    如果这只是一首描绘葬礼的交响诗,它的成就和特质也已足够和《第一交响曲》比肩。

    交响大厅鸦雀无声,听众被第一乐章这种骇人的气氛,栓得无法挪动脖颈。

    就像一篇崇高的长诗,崇高得过于可怕;就像一篇可怕的长诗,可怕得过于崇高。

    听众觉得无法大口呼吸,但卡普仑在重重喘气。

    他从口袋中掏出小瓶,一连倒出了六颗绿色小药丸,直接放入口中嚼碎。

    药丸破裂的嘎嘣声在这种场合有些奇特,一小部分人从凝滞中抽离了出来,他们的目光转眼间带上了深深的担忧。

    因为卡普仑双手扶着指挥台杆,陷入了长时间的静默站立。

    其实这20多分钟的时间,已经是他这数月来消耗最剧烈的活动。

    但《第二交响曲》后面还有超过一个小时。

    他已经三分钟扶着栏杆没动静了,或许可以有个人上去,建议他先躺着休息一会,即使等一个小时也无妨,但一时间也没人敢开这个头。

    乐手们静静地坐着,到了第四分钟的时候,已经有听众开始考虑要不要鼓掌了。

    因为这完全可以算是一场杰出之作的神级首演。

    压抑了太久的咳嗽声开始响起,有些窸窸窣窣试着鼓掌的苗头也开始出现。

    正在这时,第6-8排包括尼曼、席林斯和斯韦林克在内,有几位大师站了起来,转身面向几个方位的听众,张开双臂,做了个噤声的手势,再回头重新坐好。

    虽然乐曲还未出版,但出于私交的关系,加上第一乐章的完成时间偏早,他们看过这个乐章的总谱。

    范宁在末尾注明了“至少休息五分钟的时间”,用以暂时忘却那个过于可怕的事件。

    大部分听众还不是很理解,不过大师的提示让他们恢复了正襟危坐。

    终于,卡普仑重新抬头了。

    指挥家松开握住的栏杆,在一片裹着油膜的视野中,手指摸索放到了总谱上,将其缓缓地合上。

    已经不能看了,不看也行。

    只是刚刚上台前,没有多看妻子女儿几眼,这多少有些让人难过。

    这一举动还是造成了大半听众的误解,不过他再度抬起了指挥棒。

    而且,干枯发焦的脸庞上,居然浮现出了一丝笑容。胆小橙的旧日音乐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