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物书屋 - 历史小说 -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在线阅读 - 第三十九章:高老师课堂开讲了

第三十九章:高老师课堂开讲了

    看着下面给自己作揖跪拜的三名一日游弟子,除了右边的徐有知,高翰文这会了连另两位名字偶读没记住。

    走完过场,先是郑泌昌开讲了。

    古代就是条件差,要是放后世就是同时开几个小房间搞分会场了。现在没办法,必须的挨个轮着来开讲。郑泌昌还真是很有领导的派头,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“改稻为桑”对于国家社会士绅乃至下层百姓的重要意义入题的。

    至于干货内容,一句没有,但也让人听得一愣一愣的。

    好在郑泌昌也知道自己水平就这样,刚过一刻钟就结束了。美其名曰:抛砖引玉。

    紧接着就是何茂才的表演时间了。

    何茂才可就没有郑泌昌那么讲究了,愣是讲了足足半个时辰,内容正好与郑泌昌互补,讲推行“改稻为桑”当初是多么困难。自己是多么苦心孤诣。

    听得好几次,郑泌昌都有点受不了了,想拉自己这个队友闭嘴。

    紧接着,自然就到高翰文这个杭州知府了。

    正要起身,新任按察使张逊肤到了。

    连忙客套一番,让他上前,却被拒绝了。老爷子态度很明确,就是来听高翰文的讲学的。

    这一下子高翰文压力大了起来。原本以为是当着年轻人面前吹水,结果居然有大佬玩真的。

    趁着寒暄的机会整理好思绪,站在台上的高翰文先烧包地咳嗽了一声。

    今天这个讲学可是高翰文借机定人心、净浮言的好机会。开场一定要够庄重才行。

    开场寒暄后马上切入正题

    “大明王朝承接数千年历史,占据的也是号称大地之中心的中国之地。我们过去有辉煌的文化、军略,汉唐的荣光广播西域、东洋、南洋,近一千多年,我们都用儒家治世,为什么还要了解泰西诸国的那些文化呢?”

    一句话说完,下面已经开始交头接耳,特别是下面第一排自己的一日学生也在发懵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代,哪有正经人讲学开场用问题炸场子的?

    高翰文学着自己以前的老师,扫视了一下自己的学生,对周围同僚的走神视若无睹,继续讲到

    “孔圣人有言,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孔门原儒本就是包容其他学派,融会贯通以增其长的嘛。简言之,就是学学也没啥坏处,为什么一开始要排斥呢?”

    语气轻松地皮一下,免得听众疲劳。

    “如此,我就正式转入泰西诸国之学了。”

    “泰西诸国,文明传承自古希腊雅典城”

    “当时有一位大学者柏拉图在思考一个问题:“万物皆变,以变观变则无有真理可言”,那么如何或者说什么是不变的,可以在这个不变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知识框架的东西呢?这就是这个位大学者思考的问题。你们觉得什么是不变的呢?”

    这是高翰文第一次跟自己这一日之学生抛出问题。下面的三个学生,除了徐有知都是小地主家这类寒门出身,自然是费劲心思思考。左边的张逊肤也一脸为难的样子。

    还好,不到10秒,中间一个男学生发言了:“是日月,千百年来,沧海桑田,斗转星移唯日月光照不变。”

    高翰文不置可否,右边的徐有知壮着胆子发言:“是阴阳五行,按照元气说,万事万物都是由此构成的,他们一定是不变的根基”

    高翰文听了笑了一笑示意小姑凉坐下又看向另一位男生。

    这个男生就实在腼腆了一点,有些颤抖地回答:“心学讲修心,佛家也将仁者心动,是心吗?”

    “理在先,气在后,上帝天赋也”这学生刚说完,张逊肤就发言了。

    说实话,高翰文对理学了解得不能说不多,只能说约等于0。心学好歹还能扯点格物致知,理学就只能阿巴阿巴了。

    感觉到压力山大的高翰文完全不明白,怎么古代的读书人都这么厉害。不能再让他们自由发散下去了。赶紧发言接过话头。

    “张大人说得好,前面三位也不错。这却是是一个千古难题,如果不给人类认知世界找一个锚,那一切对的都可能是错的额,一切错的也可能是对的。”

    “雅典的学着也是先从外在世界的有形无形物体开始,直到反求诸己后才发现,我们认知一个东西不仅仅是认知到这个事物,而且还用到了认知的方法。只要找到一种稳定的认知方法,那么我们的认知也就稳定了,真理也就可以由此诞生。这个最稳定的认知方法,柏拉图叫他逻辑,而赋予人类存在共通的认知方法的则跟理学相同,他们同样称之为上帝”

    “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《新编洗冤录》里加入逻辑学的内容,因为作为一个稳定的认知方法,非常有利于我们对以往的知识去伪存真,去粗取精,也有利于我们开创新的知识。”

    这一下讲完,台下众人一下子恍然大悟了。

    大悟了两点,一是泰西之学的逻辑原来是这样诞生的。二是泰西之学跟我们的程朱理学心学也是同源,同样是上帝赋予的。同为上帝子民,那泰西诸国就不是蛮夷,而是华夏的兄弟之邦了。

    沉醉在自己的小课堂的高老师完全意想不到学生们的脑洞有多大。

    “那这逻辑学如何保证认识的稳定性呢?他首先对人的认知形式进行划分。一个观点,最简单的观点,一般可以分为大前提、小前提与结论三个部分

    如刚才我们提到:圣人言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

    这句话是怎么分解成三个部分呢?

    我们知道,结论是必有我师焉,小前提是三人行,那么大前提自然就是人与人之间总有更善者或更不善者,简言之就是没有同等好的人。同时还有一个人都有向他人学习的能力。

    这样,我们来梳理一下,原话就是:人与人之间总存在着差异,如果三个人在一起,一定要向更更优秀的学习,警惕堕落得更不优秀。这个优秀可以是一个人整体优秀,也可以是这个人某个优秀的一面。

    如果这样理解,只要我们证明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差异,这个大前提。那么圣人的这句话就是万世不易的真理。

    那么,我们如何证明呢?”

    -------------

    多谢多谢肝能补脸、月3704等书友的打赏推荐票!雪泥鸿爪ad的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